兩個月前,有個基金會正在籌辦一個職場生涯分享的研討會。為了要幫助和吸引年輕或是剛畢業還在考慮哪種未來生涯較適合他們的學生,這場整天的活動根據產業分割成不同場次。比如說,早上場次包含IT和網路公司,午場則包含業務和行銷。

每個產業會有3到5位講者,主持人會問他們一些問題,如為什麼會進入這個產業,以及整體而言他們想給想進入這個產業的年輕聽眾們什麼建議。之後每個講者在會議室不同角落會有各自的小型聚會,任何想知道該講者更多個人經驗的人,可以過去問更多詳細的問題。

在業務的那場講座,台上其中一個講者是我很要好的一個朋友,所以我坐在那場會議室的後面,從頭聽到尾。當第一個問題開始,主持人問他:

「為了給我們今天的年輕聽眾一些想法和啟發,可以請你跟我們分享一下,在你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有哪個時刻是你發現你可能對這個工作很在行,你可能會想要投入這個產業?就是讓你決定要選擇走現在的生涯規劃道路的故事?」

我的朋友回答:

「就像每個剛畢業的人一樣,我也很困惑要進入那個產業,不曉得自己擅長什麼工作。後來一個大學時認識、年齡比我大一些朋友建議我試試看他當時正在做的事情,看看我是否適應。他當時在一個金融公司賣期貨和基金,這個工作是業務導向。在此之前,我對業務和金融產品完全沒經驗,所以工作前兩周,每晚當我回家,我會花上好幾個小時研究產品細節,練習我的說話技巧。

幾周後,我剛好在一個餐廳跟新客戶吃午餐。我們才剛坐下,自我介紹彼此時,隔壁桌坐著兩位退休媽媽在聚會聊天。幾分鐘,當我們的餐點到了,他們靠過來問我們點了什麼,因為我們的菜看起來很好吃,他們想點一樣的。然後我們開始聊天,介紹我們的工作,而這些退休的媽媽們很喜歡聊天,也想了解年輕世代。

我們都很享受那天下午的對話,當午餐結束時,不只我的新客戶買了我們公司的金融商品,連那兩位媽媽都買了。我們也保持聯絡,一周後,我再次跟他們碰面,這次還有他們的朋友,後來他們也都幫他們的家人和朋友買了我們家的產品。這是我第一個大單,而且是在我剛開始工作的時候,讓我所有新同事和老闆都非常訝異。這頓午餐讓我思考:

我是真誠地喜歡跟新認識的人聊天,了解他們是誰、他們的背景、現在的需求以及我公司的產品可以怎樣幫助他們的生活,或解決他們的問題。在個性方面,這讓我了解我很喜歡往外跑並跟不同的人互動,而不只是一直坐在辦公室,整天看著電腦。如果我把這全部列入考慮,或許我未來的職場生涯往業務和行銷發展就不是件壞事;這跟我的個性相合,或許我能夠非常擅長於此。」

幾分鐘後,在這場座談結束後,每個人都聚在不同角落準備追問問題。

在幾個關於他公司和產業的基本問題之後,有個性急的年輕人問:

「所以基本上,你現在很擅長這份工作,在公司和這個業界有很好的職場前景,只是因為你運氣好對吧?如果你沒有坐在那群家庭主婦旁,你永遠不會有這個幸運的開始,所以也就不會有什麼特別的了。」

我朋友試著盡量禮貌地回答,多講一些那個下午的細節,談他學到了什麼,以及他學到的能夠對今天的觀眾有什麼的參考價值,讓他們思考和規劃自己未來的生涯。提出這個問題的年輕人看起來對這些答案不是很感興趣,而在討論結束前,他就跟他一些朋友離開了這組。

然後,有另外一個人舉手:

「也許你是運氣好,那天下午剛好坐在你未來大客戶旁邊,但也可能不是運氣好。但這不是我們任何人能夠控制的。對我以及多數在台下的聽眾,我們能夠從中學到的是去追問:『你如何去跟一個完全陌生的客人講話?你是如何逐漸學會聆聽,成功為你的公司完成交易,並同時讓你的客戶開心。你能教教我們嗎?你能夠解釋一下你的方法和思考方式,希望有一天我們能更容易做出類似的職場上的決定嗎?』」

突然之間,討論轉到新的方向,我們可以感受到氣氛變得更有活力和樂觀,因為每個人的精力現在聚集在更有建設性的事情上。

從一個外人的角度,觀察那天午後的活動,看著兩個人在聽完同一個故事後,有完全不同的反應和不同的問題,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一個是幾乎無禮且很情緒化地指控另外一個人的成功全都來自運氣,甚至不聽他的答案或其中是否能得到有價值的東西,急急不耐煩地離開。

另外一個人的反應則完全無視運氣和巧合這類因素。或許講者的確是運氣好,或許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巧合和運氣讓他可以剛好坐在第一個大客戶旁邊。

但人生中有太多事情是在我們掌控之外,是無法計劃的。或許更重要更該問的是:有一天當我們很幸運時,我們是否已經準備好去利用那突來的運氣?

所以第二種思維是非常務實、非常理性的。

我無法控制你或我誰運氣比較好,所以與其我們浪費時間辯論這點,不如請告訴我,根據你之前的經驗,我該如何有效率地學習去做好準備?我該如何學到你一些技巧?從你的經驗和背景來看我該如何學習,這樣有一天如果我遇到跟你一樣的情況時,我知道怎樣做比較好。

類似的情況常在許多座談會或研討會出現,他們也能當作是另外一個相似範例。通常,有關職涯規劃、出國留學或創業座談會,台上會有3到5位有相關經驗的講者分享。通常當問答開始時,有些最常被問的問題像是:

既然現在經濟這麼不好、政治人物這麼糟糕,如果我們出生在別的國家,或是在矽谷創業,你覺得我們會不會已經成功了。你認為台灣現在年輕一代是不是很不幸?

我看過許多年輕創業家、國際大公司的中等年紀主管,以及產業領袖都很難回答這個問題。

因為在許多方面來說,這都是沒有必要的問題,就像上面故事中的第一個問題一樣。

我們可以花一整天時間辯論我們在台灣是否運氣不好,或是我們如果出生在別的地方是否運氣會好很多。但不管我們辯論多久,這都不會真正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我們仍然要從學校畢業,找尋我們未來生涯規劃,確保我們的新公司明天依然能存活下去。我們要面對和要解決的問題還是一樣的。

一個比較好的思考和問問題方式比較像是第二個人:

我可以從那些更有經驗的人身上學到什麼?如果他們失敗然後又成功了,我可以從他們的失敗中學到什麼,好讓我避免犯同樣的錯誤?他們解決日常問題的思維模式有什麼特別的地方,能夠當做為我解決未來類似問題的參考?

不管我們是幸或不幸,這都不是我們能夠控制的。但有件事情是我們能夠控制,並且應該把未來的重點放在上面:

如果我們在未來獲得一個幸運機會,我們是否準備好或做好功課;當我們坐在下一個潛在大客戶旁邊時,我們是否能夠完成交易?

作者簡介_鍾子偉(Joey)

出生於台灣,在美國長大。12歲回到台灣,20歲出版第一本書,23歲於瑞士銀行證券研究部門工作,24歲進入哈佛商學院,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台灣人。25歲在紐約Ralph Lauren實習,26歲畢業,是台灣模擬聯合國推展協會創會理事長。28歲當上中國三麗鷗總經理,現年30歲,離開三麗鷗在台北創業。著有《放膽去闖,上海職活的故事》、《記得你22歲的眼神》。

「哈佛之後的人生」專欄文章列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pc307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