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運動有益健康,多爬一階樓梯,可以多活四秒鐘,但又有人說這樣容易造成退化性關節炎。 倒底該運動?還是不要運動?從很多醫療文獻得知:缺乏運動的結果,會造成體重過重、 骨質疏鬆、心肺功能下降等危害健康的現象,因此如何適量、適度的運動,是現代人維持身心健康的重要課題。

運動傷害的分類

運動傷害又可分為急性傷害 (acute injury)、累積性傷害 (overuse injury)、或其他。
  • 急性傷害:係指一次內在或外在的突發暴力所引起的組織傷害。
  • 韌帶扭傷 (ligament sprain)
  • 肌肉肌腱拉傷 (muscle strain)
  • 挫傷 (contusion)
  • 骨折 (fracture)
  • 脫臼 (dislocation) 或脫位 (subluxation)
  • 關節內傷害 (intra-articular injuries)
  • 神經血管傷害 (nerve or blood vessels injuries)
  • 累積性傷害:累積多次微小傷害而造成之痠痛或功能障礙。
  • 長水泡 (blister) 或繭 (callus)
  • 肌腱炎 (tendinitis) 或筋膜炎 (fasciitis)
  • 滑液囊炎 (bursitis)
  • 疲勞性骨折 (stress fracture)
  • 軟骨軟化症 (chondromalacia)
  • 化骨性肌炎 (myositis ossificans)
  • 創傷性關節炎 (traumatic arthritis)
  • 其他:中暑、腦部外傷等。
  • 校園內常見的運動傷害

    慢跑

    慢跑是一個極佳的個人運動,無須學習高難度的技巧,也無需添購昂貴的設備, 加上可隨時隨地進行,因此深受世人的喜愛。 然而跑步所產生的地面反作用力約為行走時的 2.5-3倍,對下肢關節所產生的應力極大, 如果下肢關節的位置不正常,或無法吸收地面反作用力,則會造成下肢關節, 乃至下背的傷害,常見的傷害列於右圖。

    慢跑可能出現傷害的原因為跑步的強度、頻率、時間過度, 下肢或軀幹等承重關節的結構不良,相關軟組織柔軟度太鬆或不足, 肌力不足或不平衡,跑步姿勢不良,路面狀況不佳,跑鞋不佳等。

    打籃球

    籃球是甚受青年學子喜愛的休閒運動,三五好友,加上一顆籃球, 就可以消磨一下午。 然而籃球屬於接觸性運動,不當的碰撞常常使韌帶受傷, 且跳躍時人體對地面所產生的反作用力約為行走時的4.5倍, 因此對下肢關節所產生的傷害極大。 如果下肢關節的位置不正常,或無法吸收地面反作用力,則會造成下肢關節, 乃至下背部的累積性傷害,常見的傷害列於下圖。
     

    打網球

    打網球的運動傷害多發生於上肢關節不當使力所致的累積性傷害,常見的傷害列於右圖。

    有氧舞蹈

    重量訓練

    運動傷害的成因與機轉

    造成運動傷害的相關因素

    運動傷害的成因與運動員本身、器械與場所、及運動項目與習慣有關。

    在運動員本身方面,包括運動員的年齡、個性、人體結構、肌力、柔軟度、體適能、營養、健康狀況等。 有些是先天的,有些是後天的,但如果條件不適合,則不利於此類運動。 換句話說,如果勉強去從事此類運動,就容易造成運動傷害。 因此運動前,應對自己的狀況做評估,或請專家協助評估,可降低運動傷害的發生。

    在器械與場所方面,包括使用的運動器材、運動鞋、各類護具、運動場地、天候、光線等。

    在運動項目與習慣方面,則包括項目屬性、比賽等級、運動技巧、經驗、運動強度、頻率、時間、暖身運動等。 一般分為碰撞性運動、接觸性運動、非接觸性運動等。 碰撞性運動為運動本身需要以肢體去碰撞對方,如橄欖球,因此最容易發生傷害,一旦發生也最嚴重。

    運動傷害的機轉

    運動傷害的處理原則

    急性期的處理

    運動傷害的急性期是指組織受傷後至不再出血或水腫的時期,時間約從數分鐘至 72 小時不定。 在此急性期,受傷的組織可能會出血或水腫等現象,因此出現所謂的「紅腫熱痛」的臨床症狀。 腫脹的組織會防礙血液循環,以致壞死的組織無法送離,修補的養份無法送抵患部,而減緩了軟組織的復原, 且因代謝廢物的刺激,傷者會感到十分疼痛。因此止血、消腫、止痛為急性期處理的首要任務, 以提供較佳的環境讓組織可以迅速增生、修補。此外,要保護患部,預防併發症的產生。

    急性期的處理有所謂的 PRICE 原則,分述如下: 

  • 保護 Protection
  • 休息 Rest
  • 冰敷 Ice application
  • 壓迫 Compression
  • 抬高 Elevation

  • 利用貼布保護患部

    站立及行走時以柺杖保護

    使用柺杖時手肘要微微彎曲
     

    同時可用護具保患部

    使用冰敷時切記要加水

    利用冰敷及抬高治療患部

    保護是指視情況使用護具、貼布、彈性繃帶、或石膏,來固定患部,使患部不再承受外力,不會因為拉扯而再度受傷。 如果受傷部位在下肢,則應使用柺杖,以減輕患部及其附近關節的負擔。市售的運動員貼布有三種:

  • 白色貼布 (athletic tape) 沒有彈性,主要作用是固定關節、支撐韌帶。
  • Kinesio 貼布具有彈性,主要作用是消腫、支撐肌肉。
  • McConell 貼布彈性介於上述二者之間,兼有二者作用,但價位偏高。

  • 以Kinesio 貼布治療肩膀

    恢復期的處理

    恢復期是指組織不再出血或水腫至組織完成修補為止, 臨床上急性期與恢復期的分辨在於恢復期在沒有動作或觸碰時不會有明顯的疼痛。 過去有學者根據組織修補的程度將恢復期再細分為亞急性期與復健期, 但在強調早期介入治療的現代醫療,二者得界線已不再那麼清處畫分。

    恢復期的時間約從視受傷組織的特性及其嚴重度而定。 不同的組織所需的修補時間不一,如果是韌帶或肌腱受傷,約需 4-8週才會癒合; 如果是肌肉受傷,則約需 3-6 週;如果是骨骼受傷,則約需 6-12 週。 但是這只是代表組織是否癒合而已,並部代表癒合的組織的能力和以前一樣好, 根據研究,如果要韌帶恢復到和原來的一樣的強度,則可能耗時一年以上。

    在恢復期,受傷的組織已開始結痂,因此除了繼續消除臨床症狀外,確保受傷組織的癒合是最重要的事。 受傷軟組織在癒合的過程中,會逐漸增生、修補。此時如果斷裂的組織的兩頭距離過遠,則無法有效地癒合, 或是癒合在一個太鬆的位置而失去軟組織的機械效益,變成無效的組織, 因此治療軟組織傷害應確保其處在一個有利癒合的位置。

    恢復期有關確保受傷組織的癒合的處理方式如下:

  • 冷熱交替療法 (contrast bath)
  • 超音波治療 (ultrasound therapy)
  • 自主運動 (active exercise)
  • 深部按摩 (deep friction massage)

  • 以超音波治療患部

    教導患者進行主動運動

    在恢復期的後期,受傷的組織已不再疼痛,因此常常被誤以為已經完全痊癒, 而開始從事各種高難度運動,以致再度受傷。 故恢復期的訓練需強調重建運動功能與預防再度受傷。

    恢復期有關重建運動功能的處理方式如下:

  • 伸展運動
  • 肌力訓練:除強調強度及耐力外,尚需訓練相關肌肉的收縮速度、柔軟度、 協調性、敏捷性、穩定性、技巧性等。
  • 本體感覺訓練
  • 關節鬆動術

  • 等速肌力訓練

    利用BAPS增強病人本體感覺

    恢復期有關預防再度受傷的處理方式如下:

  • 使用必要的護具
  • 漸進式的運動訓練
  • 正確的衛生教育
  • 轉至 <http://www.pt.ntu.edu.tw/hmchai/NTUHSsportsManage....> 柴惠敏    講師    物理治療學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pc307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